疫情下如何安顿自己的情绪

2020年3月20日   点击人次: 816   

哈喽,亲爱的同学们!欢迎来到今天的心理知识第三讲——疫情下如何安顿自己的情绪。

2020年的春节,新冠病毒的肆虐,让每个个体、每个家庭都被甩出了日常生活的轨道,迅速退回到了对于基础的生命安危的关注;也退回到隔离下的恐慌、担忧、内疚、疲劳、无聊、焦躁等消极情绪中今天这一讲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安顿自己的情绪。

 

 

疫情下我们常见的情绪

1. 恐慌和担忧

信息的便捷传播,让我们更快了解疫情和肺炎症状,同时,我们也会更容易焦虑、恐慌,担心自己患病,担心家人因此患病。恐慌和担忧的情绪往往也会导致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致使免疫力下降,越想越觉得自己可能患病,从而造成更大的恐慌。

2. 幸存者内疚

幸存者内疚是指,一个人认为从创伤事件中幸存的自己是有错的,会因为自己幸存而感到困惑和内疚,控制不住的阅读新闻等信息,尝试帮助他人,被动或主动地卷入事态中,陷入什么也没做或做得不够多的自责里。这种自责来源于我们的同理心、自发的关爱,是人性中的善,但过度的卷入却是对自我的伤害,可能会带来“替代性的创伤”。

“替代性创伤”是由Saakvitne和Pearlman在1996年提出,广义的概念指普通人接收大量负面情境导致的情绪低落、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3. 同情疲劳

“说实话,我有点看累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长期处于压力中,在刷消息的同时,我们莫名感到厌烦,不想参与或探讨,与此同时我们可能会自责,自责于自己的冷漠与麻木。

其实,这不是冷漠,只是我们陷入了“同情疲劳”,也称“次级创伤”,是指由于在短时间内,高强度地接触不幸的讯息,而产生压力、冷漠、愤怒的心理状况。

4. 无聊和焦躁

随着不出门日子的增多,我们越来越“憋得慌”。 于是网上便流传这样一句话:“终于懂狗的心态了,我现在好想出去溜溜。”

待在家里,与家人长时间的相处,心里还惦记着开学之后的事,想到自己无所作为、虚度时光,所以不免焦躁起来。

 

疫情下我们如何安顿情绪

1. 获取科学信息,缓解恐慌和焦虑

在信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能够接收的信息太多,甚至有不少谣言掺杂其中,这无疑会让我们加重恐慌和焦虑。所以,我们需要从权威平台上正确、客观掌握“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科学认识疾病,不信谣、不传谣,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其次,我们要减少接触或获取有关的灾难信息,尤其是悲惨的或惨痛的画面信息,防止带来更大的恐慌。,

2. 学会调整认知,自我置辩

我们可能会因为疫情带来的压力和情绪陷入思维怪圈,甚至容易过度代入,从而产生“幸存者内疚”,我们甚至会无限地夸大坏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是否在内疚和过度卷入,如果是,尝试看到自己在关心疫情并为它做出的努力。疫情是一场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团队合力,而我们需要照顾好自己,与身边人互相关爱和支持。尝试与自己开展积极对话,试试把自己接收信息的“雷达”转向好消息,并将好消息传递给身边人。

3. 减少信息摄取,照顾自身情绪

“疲劳”其实就像是大脑中的一项保护机制在提醒我们:“你需要休息,照顾自己的情绪了。”所以,这时你需要放下手机主动去隔绝疫情信息,对自己进行自我关怀,关照自己的情绪,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会有余力关照他人。

4. 制定计划,合理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

   为假期生活制定一个小目标,做一些有趣有益的事,看一本想看已久的好书、写日记、记录你的个人生活都是不错的选择